平顶山学院2023年工作要点
    发布日期:2023/03/28 浏览次数:


    2023年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关键之年,是学校抢抓机遇提质跨越的关键一年。2023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以“创新、提质、跨越”发展为主线,以融合发展为路径,深化改革激活力,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迎评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以新的优异成绩为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

    1.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深入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融入思政课程组织师生广泛开展宣讲巡讲,深入开展“学习二十大,教育在行动”“红旗渠精神进校园”等活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计划,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培训设立“党的二十大精神”社科研究专项,深入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的精神实质与理论内涵,形成一批有深度、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2.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落实“第一议题”和中心组学习制度,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提升党员领导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把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导向贯穿办学治校、立德树人全过程。坚持巡视整改永远在路上推动巡视整改任务见底清零不断拓展巡视整改成果

    3.着力提升理论武装的质量水平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攻坚行动实施“大思政课”建设工深入开展思政课教学技能“大练兵、大比武、大展示”活动,全力打造思政“金课”。实施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开展省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创建活动牵头做好全市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持续推进课程思政、网络思政建设,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打造一批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和优秀成果。

    4.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工作。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持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优化校园舆情管控流程机制,加强课堂阵地、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三微一端”新媒体等阵地管理。完善体制机制,切实维护国家安全。落实保密责任,确保国家秘密安全。

    5.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工作机制,切实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扎实开展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深化二级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完善二级学院“三重一大”集体决策机制。突出选人用人政治标准,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开展届中中层干部调整工作。加强干部教育管理,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强化考核监督,完善干部梯队建设。

    6.全面提升党建工作质量。贯彻落实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构建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推进新时代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开展党建工作强基引领“三级联创”活动、“大学生党员标兵”选树、党建创新项目评选活动,遴选第四批校级样板党支部。加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标杆院系”、“样板党支部”培育建设,争取“标杆院系”有新的突破。制定党员发展工作指导意见,构建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全链条质量保证体系。

    7.加强统一战线工作。

    8.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严的主基调,坚持内容上全涵盖、对象上全覆盖、责任上全链条、制度上全贯通,进一步完善学校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强化政治监督,启动新一轮党委巡察工作,确保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做实日常监督,加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强化作风建设,坚持纠“四风”树新风并举,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在全大兴调查研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强化干部监督,把“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作为重点,切实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扎实推进“清廉平院”建设,开展“清廉建设年年行”活动积极营造廉洁和谐文明校园氛围。强化纪律建设,全力正风肃纪反腐,深化以案促改,一体推进形成“三不腐”长效机制。

    9.加强群团组织建设和老干部工作健全工会服务体系,完善教代会工作机制,推进教职工依法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创新群团工作体制机制,规范学生社团组织管理,充分发挥群团组织桥梁与纽带作用。加强离退休党组织建设,切实做好离退休老同志的服务管理工作。

    10.积极推进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发挥学校人才优势,积极融入乡村振兴大局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村全面振兴。

    二、召开中国共产党平顶山学院第四次代表大会

    11.作好第四次党代会筹备,为学校发展举旗定向。总结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的主要工作,客观分析学校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谋划学校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蓝图,团结带领全体干部师生为实现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而努力奋斗。严格按照组织原则和规定程序,选举产生新一届党委、纪委。

    三、全力推进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确保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取得突破

    12.全力实施“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突破工程”。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与申报作为今年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工作专班,持续做好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授权点建设,高质量完成申报工作,确保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取得突破。

    13.加强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加快构建梯次发展、交叉融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体系,进一步彰显学科建设特色优势。做好第九批省级重点学科验收、第十批省级重点学科遴选申报工作。统筹推进硕士学位点建设,持续提升硕士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规模和水平。

    四、推进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

    14.实施“高水平本科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创新提质工程”。紧盯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以提升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推进专业、课程、教材、教师、管理和生态“六位一体”纵深变革,深入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持续深化“四新”建设,开展更具活力的创新创业教育,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内生动力和活力进一步激发,全方位提升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深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 教学做创转融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深化“六对接”校企协同育人。完善校内外课内外相结合、理实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持续开展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活动,完善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评价体系,大力推进校企共建教学团队、共建课程、共建教材,加大新型教学模式推广力度,加快推进课程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加强与区域和行业发展实际紧密对接的实验实训实习环境、平台和基地建设。持续深化实教学改革遴选推广优秀实验(实训)教学案例,深化基于问题、项目、案例、情景体验的实验(实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促进实践教学成果产出启用第二课堂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规范第二课堂组织管理,提升第二课堂育人质量。持续加强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全面落实产出导向,建立“招、培、就”联动机制,基于产出导向构建从招生、培养、就业到毕业后5年的全周期高水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全面深化“四新”建设。加快“四新”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深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加大传统专业改造力度,加快培育新兴专业。贯彻落实河南省本科高等学校深化产教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开展产教融合创新研究、产教融合品牌项目创建,提升产教融合服务水平。强化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深化与实务部门交流合作。以专业认证为重要抓手,提升“四新”建设水平。

    加快教学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智慧教学三年行动计划,培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的新形态、新场景、新模式,加快智慧教学环境和资源建设,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开展智慧教学技能培训,提升教师智慧教学素养,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实践能力遴选、推广智慧教学改革典型案例,提升学校以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支撑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和水平

    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加强专创融合课程建设,开展专创融合课程评选,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切实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创新,建设一批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立项一批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遴选一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典型案例。以国家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为抓手,持续打造“鹰翔众创空间”品牌,丰富“1+N”空间内涵建设,重点提升二级学院空间建设质量。新增大学生初创企业10家以上,挂牌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2-3个,建立校外长期合作关系的投融资机构1-2家,引入1-2家校外专业创业服务机构入驻空间。构建国家、省、学校、学院四级竞赛体系,强化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实践锻炼和成果转移转化,重塑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复杂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竞赛,显著提升学生参赛覆盖面和竞赛水平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奖项1000项以上,(其中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励15项以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项15项以上),立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40项以上。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确保完成培训和取证任务。

    扎实做好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迎评建设工作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作为今年学校中心工作,对标审核评估新理念、新体系和新要求,聚焦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突出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扎实做好自评自建、报告撰写和迎评准备等各项工作切实加强审核评估工作的组织领导,全力营造“迎评促建、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确保高质量顺利通过审核评估。

    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完善主要教学环节标准,建立育人主要环节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科学合理质量评价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和制度建设,推进全员质量管理,建设“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质量文化。建立课程评估机制,启动四年一轮全覆盖课程评估。

    召开第六次教学工作会议。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工作的新部署,贯彻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战略,正确认识、准确把握教育内外环境深刻变化背景下的新机遇、新挑战,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安排部署今后几年基于产出导向的全周期高水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快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

    15.推进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行动”。加快构建以评价为牵引、以课程为核心、以机制为保障的专业建设体系。健全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推动专业布局结构、人才培养供给结构动态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建立以一流专业为引领、专业评价为抓手、数字技术为支撑、学分制改革为路径的本科专业高质量建设长效机制。构建起定位准确、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质量显著的本科专业格局,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开展专业评价。坚持需求导向、学科专业一体化集群化发展,全面推进所有在办本科专业评价各专业对标国际、国内一流专业,加强专业规划,按照A、B、C、D四个等级开展专业自评及建设,确时间表、路线图和具体措施,提质晋档,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评价结果作为业结构调整优化、教学资源分配、教师课程系数浮动的重要依据。

    加强一流课程建设。以专业评价为抓手开展一流课程对标建设工作,以一流课程支撑一流专业。强化课程资源建设完善和丰富各类网络课程资源,推进课程群知识图谱建设,加大校内优秀课程在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推广。以应用型课程教学案例设计比赛为抓手,推进将企业真实案例、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深化由校内教师、校外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持续开展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备案工作。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强化一流教材使用。积极培“十四五”规划教材,力争省“十四五”规划教材获得新突破探索建设数字化教材等多形态教材,持续加强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工作,引导各专业结合专业建设实际选用国家规划和一流教材。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落实河南省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任务,制订年度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方案。根据各个专业的招生、培养和就业综合数据,参考社会人才需求预测和专业目录引导预警情况,确定增设、撤停和黄牌警告专业,完成省撤停专业任务的80%。

    开展品牌专业建设。以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质量,促进品牌专业建设。制定品牌专业建设方案,明确品牌专业的遴选条件、验收标准和支持措施,分类开展品牌专业的遴选和建设,带动优质专业锻强提质、传统专业升级改造和新兴专业培育壮大。

    全面推进专业认证工作。完善“学校统筹、学院主导、专业主体、全员参与”的专业认证工作体系建立学校—学院—专业三级联动的专业认证工作机制。做好小学教育专业二级认证的持续整改工作,做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专业及其他各类一流本科专业认证的准备工作,通过认证(或完成专家进校现场考查)专业4个以上。校专业按照认证理念和标准,开展对标建设。

    16.积极发展成人继续教育。落实国家、河南省关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战略部署,适应河南省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构建校内与校外、学历与非学历、职前与职后、线下与线上等多种形式衔接融通的学习网络。推动学历继续教育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做好专业备案、教学评估和校外教学点备案年检工作。启动新一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加强内涵建设,教育质量。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积极开展“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各类职业技能及干部培训,争取获批“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项目15个打造面向地方、面向行业、面向基层、市场宽广、应用性强的特色培训项目全年培训人员1.5万人次以上

    五、强化应用研究,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地方能力

    17.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强基提质。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融入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推动“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智库转型发展,创新人文社会重点研究基地和智库管理与评价机制,打造专业化创新型智库。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建设水平,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培育、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学科交叉、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的学术创新平台。大力引育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团队,打造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高地。推进开放合作的有组织科研,鼓励、支持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组建平台和团队,鼓励、支持校地校企共建研究、咨询服务共同体,不断完善有机贯通的政产学研协同攻关机制,有效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引领能力和资政服务能力。加强学报特色栏目建设,提高学报办刊质量和影响因子。

    18.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紧紧围绕河南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平顶山市打造区域性创新高地和创新人才价值实现基地的战略决策部署,大力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学校服务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和支撑力

    积极引育领军型创新团队。实施“一流人才汇聚行动”,加大领军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引育力度。建立健全柔性引才、靶向引才、专家荐才等招才引智机制,以尼龙化工、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高精尖缺人才为重点,引进“鹰城学者”“杰出英才”等领军人才,引进符合学校重点发展方向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加大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力度,力争省级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取得新突破。以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为导向,采用人才互聘、团队备案、项目合作等方式,产学研合作打造在省内乃至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富有区域产业特色的优秀服务团队。

    提升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水平。以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加快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为抓手,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层次明晰、具有学校特色和优势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推动“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生态经济型木本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建立开放、流动的用人机制,支持实验室组建创新联盟,提升其省内外影响力,在省重点实验室重组优化中跻身前列。加快各类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破解长期存在的“重申报、轻建设”问题,深入实施提质增能、产业对接、协同发展等科技创新行动,围绕尼龙新材料和盐化工、新能源储能、高端装备制造、碳基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联合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科研优势突出的科研院所,深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共建研发中心内涵建设,积极推进与产业头部企业、骨干企业等合作共作共建产业研究院(1-2个)、中试基地、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

    开展科技助企赋能行动。面向区域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需求,承接一批面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大项目,重点在新型功能材料、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加强高层次科研项目、科研奖励培育、申报和管理工作推进引导基金(先导项目)落地实施。围绕服务区域重大战略和产业需求,继续开展与规上企业共建研发中心“万人助万企”“揭榜挂帅”、企业研发项目征集等工作,大幅提升横向课题规模和研发水平。建立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科研项目、成果应用与转化。

    产出一批显性成果争取引进1-2名“鹰城学者”或“杰出英才”,获批1-2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获批1-2个省级科研平台争取立项国家级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55项、获得省级奖励7项,取科研项目经费6000万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222篇,出版有影响的专著、译著、教材30部,争取获批国家发明专利50项,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2项,决策咨询、调研报告被地市级及以上政府采纳或领导批示或提案、议题等被省级及以上人大、政协采纳6项以上。

    六、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与改革,提升人才支撑与保障能力

    19.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师德师风建设行动开展师德标兵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评选宣传等活动,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提升师德管理水平,严肃查处各类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联合组织开展专题网络培训班。

    20.建设高水平创新型专业化师资队伍。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鹰城学者”“杰出英才”引育取得突破在重质量的前提下,聚焦重点领域、优化团队结构,引培博士学位教师50名以上,博士学位教师达到400人以上加强各类人才称号认定及管理工作,力争省教学名师、学术技术带头人、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省级人才称号认定取得新突破加强“校企一体、专兼结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选派100名教师到企业培训、挂职和实践锻炼,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过程管理,切实提升双师型教师的产学研用能力;加强外聘行业教师培训与管理,切实提升外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21.强化教师发展支持服务。加强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不断完善教师研修、职业发展咨询、教育教学指导、学术发展、学习资源服务等服务职能。持续推进分类分层师资培训,持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产学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持续优化“选、育、用、留”人才管理服务体系。

    七、深化开放办学,提升对外合作与交流水平

    22.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统筹推进产业(行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健全完善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推进产业学院体制机制和治理体系改革创新,在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服务方面取得突破性新进展,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的独立法人、独立校区产业学院建设新路径。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顺利通过评审推进乡村振兴学院建设。深入开展“一群一区服务行动”,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建设一批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推进学校、学院与省内外高校对口交流与合作,开展对口协作教育项目试点建设

    23.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助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加快马拉加工程学院的筹建与宣传工作,确保2023年顺利招生教育教学工作开好局。加强在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和协调引进利用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切实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加大师生海外学习交流力度,师生到境外学习交流70人次以上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推进行动。依托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专业群,积极拓展合作渠道,抢抓机遇,争取在参与国际联盟或组织方面有所突破。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间科技人文交流,举办高水平国际会议或论坛2次,邀请境外学术以线上线下方式讲学15人次左右,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

    积极开展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依托我校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文化基地和平顶山市华文教育基地,推出高质量“中文+”项目。擦亮龙狮、陶瓷、雅乐三大特色文化品牌项目,推进文化交流与合作。依托“平顶山学院西班牙语中心”,举办2023年度西班牙语国际研讨会,搭建我校与和西班牙语国家文化、教育、经济等多领域的合作交流平台。加强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建设,加大国际中文教师和志愿者选派力度。推进与港澳台教育交流与合作

    做好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24.健全“三全育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持续加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建设,健全“三全育人”长效机制。深入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建设“书香校园”。深化体育美育教学改革,修订完善《平顶山学院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深入探索书院制育人模式,推进书院与学院协同育人,争创省级示范书院。积极构建基地支撑、项目引领、活动驱动的“三位一体”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新格局。

    25.加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加强成长导师和学业导师队伍建设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思政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学风建设活动,促进文明优良校风学风形成。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强社团建设,建立团委、学生处、教务处、招生就业处与二级学院联动机制,结合专业、学科建设实际,系统梳理、打造社团品牌活动,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提升社团育人作用。开展好“社团文化节”“社团风采展”“辅导员年度人物”“最美大学生”评选等活动。加强学生工作创新品牌评选和建设工作,发挥学生工作创新品牌对学生的育人作用,实现“一院一品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完善“学校-学院-班级-寝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级联动的工作网络,加强心理咨询师、学生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联络员培训,举办各类心理健康咨询与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学生自助互助求助意识,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创新资助工作方式方法,完善以价值引领、生活保障心理辅导、学业促进、能力发展为着力点的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做好迎接全省学生资助工作考核的准备,做好河南省“诚信校园行”学生资助知识大赛分赛区复赛的承办工作。

    26.做好招生就业工作。创新招生宣传工作方式方法,实施“教授进中学”项目,开展“校园开放日”活动,将招生宣传和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吸引优质生源报考我校,提高新生报到率。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把就业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学校就业质量报告的解读和结果应用,针对报告反馈的相关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持续改进就业工作质量和水平。建设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活动不少于20场。做好基层就业项目的宣传工作,力争在特岗教师、选调生、三支一扶工作中实现新突破。完善校院两级联动的就业工作体系,加强就业基地建设,继续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活动。走访用人单位不少于100家,建立高质量就业基地不少于20家,建设就业集群1-2个。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力争202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全省同类高校中处于前列

    27.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工作。持续做好大学生“三下乡”“返家乡”“乡村少年宫学校文明实践”等社会实践活动和无偿献血周、校园美化、贫困学生帮扶等志愿者服务活动,打造一批特色活动品牌,不断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以建设“河南省国防教育模范高校”为目标,全面提升国防教育水平。扎实做好应届毕业生入伍预征和在校大学生征兵工作,确保兵员数量和兵员质量“双高”。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校园文化育人水平

    28.积极开展文明创建工作。巩固省级文明校园建设成效,继续开展省级文明校园(标兵)创建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创建主题活动,着力提高师生文明素养。

    29.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好先进典型人物选树工作,办好“榜样的力量”等栏目,通过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形式讲好平院故事,弘扬平院精神。持续做好“国鼎文化讲堂”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建设推广,优化育人环境,营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的育人氛围,举办中原文化、地域文化学术论坛2次以上

    30.扎实开展“平安校园”建。认真落实“乙类乙管”下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围绕“保健康、防重症”,加强教育引导,建好用好健康驿站,最大程度保障师生健康。强化安全稳定工作防控体系建设,落实安全风险辨识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做好安全防范、治安综合治理、消防、校舍、食品、危险化学品、防灾减灾、反恐、扫黑除恶、校园欺凌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工作。

    加强办学条件建设,提高保障服务水平

    31.提升经费管理与保障水平。开源节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经费支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做好重点工作财务保障,控制财务风险,确保财务平稳运行。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新工科实训楼和产教融合实训楼、湖滨校区一、二、三标段围墙升级改造等工程。推进创新创业园建设,开工建设园区基础工程、旅游规划学院实训楼、大学科技园工程。推进两校区校园总体规划修规调整,力争完成修规调规手续。完善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和管理,做好实验室建设和搬迁方案。

    33.推进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和丰富网上办事大厅(融合信息服务门户)功能,推进校园5G双域网建设,完成湖滨校区两栋新建楼宇的网络规划、设计、建设工作。推进智慧教学,加强图书馆纸质和数字文献资源建设,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提升智慧图书馆建设水平。

    34.保障和改善民生。完成崇文校区“五栋楼”工程建设。加强后勤服务管理,完成校内水网改造工程及节水型高校建设(一期)工程,提升日常维修养护效率和物业服务质量。开展标准化学生宿舍和标准化学生食堂“双创建”活动持续推进校园绿化美化工程,为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创建更加美好的校园环境。

    35.推进附属医院事业发展。加强附属口腔医院建设,不断提升医疗技术及管理水平。支持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学院加强内涵建设。做好第二附属医院的挂牌工作,推进县级医院作为附属医院的建设工作,提高附属医院服务学校医学人才培养的能力。

    改革创新提升学校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

    36.推进依法治校。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开展以宪法学习宣传为核心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积极组织“全省教育系统法治教育宣传周”活动、“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春秋季“开学法治第一课”、校园法治文化品牌遴选、全省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比赛、国家宪法日“宪法晨读”等活动,增强师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积极创建全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开展学校法治工作测自评。认真落实教代会制度,学校年度工作、重大事项向教代会报告;坚持校务公开,重要工作不定期向老干部、民主党派、师生代表通报,征求意见建议,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根据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继续梳理修订完善各类规章制度。

    37.推进以质量为导向的体制机制改革。聚焦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推进以质量为导向的体制机制改革。重点围绕学生、课程、科研、教师、内部治理等方面,强化治理体系重塑和治理能力提升,充分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开展内部治理体系改革。稳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学科学院调整优化、学部制、大部制改革。探索“院办校”改革加大学院(学科)在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对外合作交流、日常管理等人、财、物方面的资源配置自主权,充分释放教学科研一线活力。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深入推进学分制、导师制改革,争创省学分制管理示范高校、省学业导师制改革试点高校。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通过重修、预警、弹性学制、荣誉学位、灵活转换专业等,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引导约束和激励建设“课程中心、学生中心、教师中心”,实施课程专业评价准入退出机制,实行教师管理“双轨制”,引导学生勤奋学习,激励教师创新和潜心教书育人,不断提升高校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推动科研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构建新型科研组织体系,整合优化科研创新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探索实行“PI”制,切实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支配权和决策权,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建立多元化科研评价体系,坚持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合理运用综合评价、分类评价、代表性成果评价、同行评价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差别化评价,加强中长期评价、后评价和成果回溯全面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拓展成果转化渠道,最大化调动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积极性。

    38.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规范规划实施过程管理,完善规划实施管理机制,有序推进规划实施开展学校“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谋划推进下一阶段规划实施。持续推进目标管理,加快推进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加强示范校二期建设管理,以示范校重点实施项目为抓手,打造办学特色亮点,辐射带动示范校建设整体水平提升。聚焦学校事业改革发展关键问题,加强校本研究,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高质量决策参考。

    39.推进内部管理精细化。加强内控建设,进一步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和风险防控水平。加强审计监督,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加强后勤科学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管理效益,充分发挥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作用,有效实现各类资产保值增值。